文化化人 ——全球赌博十大网站校本管理价值追求与实践方略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15
文化化人 ——全球赌博十大网站校本管理价值追求与实践方略(书稿链接,可点击查看或下载)
文化化人
——全球赌博十大网站校本管理价值追求与实践方略
李建成
摘要:“文化化人”,亦是文化管理,由人建构文化,再用文化教化人,让参与建构的人得到自我优化、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校本实践方略:和师生一起建构理念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管理文化。
关键词:学校管理;建构文化;文化育人
作者简介:李建成,江苏省全球赌博十大网站(江苏启东,226259)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多年来,诸多校长一直在探索学校管理改革,但绝大多数学校的管理仍然是通过优化管理方式促进师生行为的规范。从管理成效看,这种“领导管人”或“制度管人”的做法很难最大限度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已成为教育管理改革的主旋律,全球赌博十大网站在2018年创办之时便围绕“管理即发展人”的根本宗旨,积极探究“文化化人”的管理——引导师生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围绕“让世界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校本办学使命,共同参与学校“成长文化”的建构,在文化建构过程中促进师生更好发展。
一、“‘文化化人’管理哲学”的内涵
(一)“文化化人”的管理意蕴
1.“文化化人”的基本含义
“文化”,曾有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过定义。笔者认为,文化是生活在这里的人的价值追求和做事方式。“文化化人”,就是“由人化文,以文化人”——由人建构文化,再用文化教化人。
2.“文化化人”的主体界定
“文化”是由生活在这里的人建构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和广大家长共同建构的,师生和家长是学校文化建构的主体;“化人”是这里的师生和家长在学校文化建构过程中或利用已经建构的文化教化自己和他人,“化人”的主体也是师生和家长。
3.“文化化人”的校本意蕴
启外提炼的校本哲学是“教育即成长”——积极实践“成长教育”。我们将学校作为全体师生和家长的生命共同体,引导大家一起建构适合每个人成长的文化——开展“让世界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教育;在“成长文化”建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受到熏陶,进而促进其自我优化、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二)“文化化人”的管理特征
1.价值认同
“文化化人”的管理是一种文化认同,团队全体成员对工作、学习和生活追求的信仰、目标、行为等价值认识是一致的——师生员工都能追求和践行“让世界与我们共同成长”这一办学使命。这种管理方式是通过大家一起建构核心价值,促进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实现管理目的。
2.润物无声
“文化化人”的管理是一种文化润泽,团队文化像细雨一样无声无息地滋润人的心田——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无痕教育。这种管理方式是通过建构向上的文化慢慢对团队所有成员进行浸润,在文化浸润中,实现管理追求的境界。
3.影响久远
“文化化人”的管理是一种文化繁殖,团队成员共构的文化会通过血液进入身体的各个细胞,且一直滋养每个人的生命。这种管理方式是通过建构文化因子沁入每个人的血液中,像基因一样在生命中遗传、复制、变异,进而长久的影响生命发展。
二、“‘文化化人’管理哲学”的价值
(一)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是社会发展对管理工作的必然诉求,用强硬的手段压制他人的管理方式将被淘汰。从客观现实看,在社会生活中,风俗人情、社会规则等文化要素无不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这个区域内的每一个人,正如俗语所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社会发展呼唤建构“文化化人”的管理。
(二)教育改革的本质要求
国际委员会关于“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一个发生于学生、教师、家庭和社群之间的关系性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寻求关联性的,而不是等级性的知识。”①这便告诉我们未来教育不只是由某一权威来传授知识,而应由学生、教师、家庭和社群之间共构关系,在共构关系过程中,让参与者以特定的方式形成生产和表达知识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从本质上说就是“文化化人”。该报告中还指出:“每个人都应该在构建新的社会契约所要求的知识的创造、生产和协商中发挥作用。”②这便是告诉我们:无论在教育或管理工作中师生和家长都是创新知识的主人,都应积极参与建构新的社会契约——构建社会文化。可见,教育改革呼唤建构“文化化人”的管理。
(三)学校管理的根本需求
启外的办学使命是“让世界与我们共同成长”——希望在这里的每个人都能走向世界,感悟世界,在认识世界中获得成长;都能不断建设世界,改善世界,让世界通过我们的创造获得发展。学校要想实现这一崇高使命,便需要每个人都自己主动去建构实现这一使命的“学校契约”,并让这一契约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做事方式,同时还能像阳光雨露一样滋润着将来到这里学习和工作的每一个人。因此,学校管理呼唤建构“文化化人”的管理。
(四)生命成长的价值追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生命成长的基本要求,人的生命成长需要一定的规则对其行为进行规范。这个“规则”便是“文化”,“规范”即是“化人”。另外,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每个生命都企盼得到尊重,并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建构益于社会发展的文化,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并在文化建构中获得更好成长。由此,生命成长呼唤建构“文化化人”的管理。
三、“‘文化化人’管理哲学”的实践
(一)和师生一起建构理念文化
1.和师生一起建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是实施教育活动的根本价值和行动指南。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念引领便是价值管理。无论是新建学校还是老校都应建构自己的教育理念,且形成独特的理念体系。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建构方式体现学校不同的管理文化,也决定其最终的办学品质。启外在创办之初,便让师生一起参与建构教育理念。首先,让师生架构自己心中最向往的教育;之后,让师生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的教育追求架构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接着,再让师生根据学校教育价值凝练校本教育哲学和办学使命——广大师生在学习、讨论过程中,提出启外应践行“成长教育”,将“让世界与我们共同成长”作为办学使命;最后,让师生根据校本教育哲学和办学使命架构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及“三风”等。建构教育理念的过程,就是师生建构共同价值的过程,也是“文化化人”的管理过程。
2.让师生自主诠释教育理念
通常情况下,学校教育理念的表达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意境深邃,这给每位师生留下了一定的“拓展空间”。管理者不应以自己的认识统一“界定”,而应让师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教育追求进行自主诠释,促进他们发展自己的认识,对校本教育本质的理解形成“共识”。启外在促进教育理念发展和内化方面的做法是:首先,让师生自己写出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感悟其内涵和创新之处;之后,让师生反思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有哪些做法诠释了这一教育理念,有哪些做法背离了这一教育理念,背离之处应如何改进;最后,组织师生开展教育理念内涵研讨活动,促进大家形成共识,引导他们在诠释中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深刻内涵。师生诠释教育理念的过程,便是形成共同认识的过程,也是“文化化人”的管理过程。
(二)和师生一起建构课程文化
1.和师生一起确定需开设的课程科目
确定开设什么样的课程科目,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前提。国家课程是法定课程,学校必须“开齐、开足、开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应尊重教师可能和学生需要确定开设科目,因为学生是课程的学习者,理应有选择权。启外围绕“让世界与我们共同成长”的办学使命,将学校课程架构为三类课程:以夯实基础为目的的基础课程、以培养特长为目的的拓展课程和以开发潜能为目的的挑战课程。基础课程为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开设的课程,每个学生都必须学。拓展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学校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和开设可能设计修身立德、生活实践、强身健心、人文素养、艺术审美、科技创新、工具运用、国际文化“八类”共一百余门课程,每名学生每学期可自主选择两门课程进行学习。挑战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体潜能开发需要,自主申请的“一对一课程”。学校按照教育理念让学生参与架构需要开设课程的过程便是“文化化人”的管理过程。
2.和师生一起架构课程的校本定义
自古以来,有很多人对课程进行过定义,这些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课程进行不同定义便会运用不同的建构方式,达成不同的教育效果。启外在课程改革中引导师生按照以下策略对课程进行定义:首先,围绕办学使命认识课程。我们让全体师生分析实现“让世界与我们共同成长”的办学使命需要的“课程样态”,大家通过分析、研讨,觉得能“让世界与我们共同成长”的课程不应只是人类已有的知识,还应是人类的未知知识;不应只是教师传递给予,还应是师生共同探究。之后,根据课程本质定义课程。大家一起探究“课程”的本质是什么?在探讨中,我们感受到课程不只是教材知识,还应包括师生经验;不只是给予的结论性知识,还应是知识的结构化建构过程。于是,我们结合学校办学使命对课程建构的要求及大家对课程本质的认识,提出“课程:师生共同探究未知世界的过程”③这一校本定义;最后,按照校本定义建构课程。我们引导师生在课程建构过程中紧紧围绕课程的校本定义建构课程——师生在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未知知识,以此促进形成独特的课程建构文化。师生按照校本价值追求和对课程本质的理解一起参与课程定义的过程便是“文化化人”的管理过程。
(三)和师生一起建构教学文化
1.和师生一起建构校本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追求的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从本质上说,教学目的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概括性要求,更多是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一种教学期盼。每所学校都可以结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时代发展需要、学校办学价值和师生成长需要对教学目的进行校本表述。启外在架构校本教学目的时,引导师生围绕“让世界与我们共同成长”的办学使命进行建构:首先,引导师生分析“办学使命”的内涵,找到实现这一使命需要在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师生成长”和“世界成长”;之后,引导师生分析学习课程的目的——掌握课程知识并创造课程知识,提升学习能力;最后,引导师生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联要素,提出启外的校本教学目的——发展师生、发展课程、发展世界。和师生一起建构校本教学目的的过程就是建构教学文化的过程,也是实现“文化化人”管理境界的过程。
2.和师生一起实践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任务。课堂教学改革的终极追求是实现校本教学目的。通常情况下,“架构不同的教学目的便会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④因此,学校在探究课堂教学改革时应围绕校本教学目的展开。启外的做法是:通过“在‘自问自探’中发展认知方式、在‘建构课程’中发展知识结构”⑤,促进“发展师生”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通过“让师生一起融通关联学科,用融合丰富课程;让师生一起探寻未知知识,用未知丰富课程;让师生一起总结知识经验,用经验丰富课程;让师生一起整理知识结构,用重构丰富课程”⑥,促进“发展课程”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通过“让教学链接生活世界,把项目建设融入教学”⑦,促进“发展世界”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和师生一起实践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就是建构教学文化的过程,也是实现“文化化人”管理境界的过程。
(四)和师生一起建构管理文化
1.和师生一起建构制度
学校制度是师生行事的准则,是学校管理文化的核心。对于学校制度不同的建构方式,则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效果。师生共同制订的制度,大家不仅认同,而且也容易推进。启外在建构制度时,采取的策略是:其一,引导师生研讨要想实现“让世界与我们共同成长”,应该关注哪些问题?通过讨论,大家形成共识:师生应重点关注教育理念的践行、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的实践等等。其二,引导师生围绕这些共识起草推进实施的措施,师生根据工作推进的需要和个人的理解站在管理角度草拟建设性意见。其三,让工会请相关师生根据“建设性意见”初拟“贯彻教育理念的制度”“推进课程改革的制度”“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制度”。其四,让师生围绕初拟的制度展开研讨,在研讨中完善制度,达成共识。师生一起建构制度的过程,既是架构管理策略的过程,又是促进学校价值契约形成的过程,也是实现“文化化人”的管理过程。
2.和师生一起相互赋能
管理不是对工作失职人员进行“追责”,也不是相关人员互相“推责”,而应是在有人“失责”时,团队成员之间能相互“担责”,互相鼓励,相互赋能。学校一旦形成这样的激励文化,这个团队将无往而不胜。启外提出这样的管理要求:出现问题时进行内归因——这项工作我应该怎么做;取得成绩时进行外归因——你把这项工作做得真好;遇到困难时大家相互激励——我们一定能行;完成任务时彼此相互欣赏——一路有你真好……大家在工作实践过程中都能相互赋能,相互帮助。师生相互赋能的过程,既是引导团队成员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促进大家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实现“文化化人”的管理过程。
综上所述,通过引领师生参与建构学校文化,让他们在文化建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做事方式,实现管理的目的,这种“文化化人”的育人方式便是管理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①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127,15.
③李建成.课程:师生共同探究未知世界的过程[J].江苏教育研究.2020(7/8A):45-48.
④⑤⑥⑦李建成.教学目的的校本架构与实践方略[J].江苏教育.2022(42):29-33.